中新网上海新闻11月26日电(孙博博 时潇锐 许婧)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主办的“第三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术年会暨研究生学术论坛”24日在上海召开。论坛聚焦“两个结合与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话语建构”这一主题,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闻领域的实践。
总编论坛汇聚了国内多家权威新闻传播学期刊的主编,如《新闻与传播研究》主编朱鸿军、《国际新闻界》主编刘海龙等。与会专家共同探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论文的组稿、选稿标准及办刊理念。与会专家们强调,优秀论文应具备小切口、中规模、大意义的特点,同时需具备时代性、创新性及学理性。他们建议青年学者应关注现实问题,将政治话语转化为学术议题,注重研究经验的积累与理论创新。此外,期刊应平衡学界与业界需求,推出专栏专题,提升期刊的影响力。会议还就如何发现好的研究方向、撰写高质量论文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,为新闻传播学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与启示。(完)
会议强调,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话语的创新应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文化,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。中国在百年间建构了诸多本土特色的新闻话语体系,当前亟需对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话语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。
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与研究基地学术顾问童兵以《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养培养一流新闻出版人才》为题并指出,一流新闻出版人才需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,深入学习马恩等原著以提升理论素养。面对西方自由主义新闻观的挑战,要坚定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。新闻学教育应深化学习规划,确保青年教师和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精髓。
主题发言环节,15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学者聚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发展与创新,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其历史演变、现实应用及未来展望。他们强调,应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,结合政治、军事、外交、文化等领域,深化其理论与实践。同时,专家们围绕“中国式现代化”等议题,讨论了新闻传播在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角色与责任。专家们指出,新闻传播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者,更是文化认同的塑造者和社会共识的凝聚者。他们分享了关于新闻真实、人工智能伦理、中国全球形象传播等前沿研究,展示了新闻传播学在新兴技术挑战下的应对策略与创新路径,为新闻传播教育的跨学科融合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。
第三届上海大学马新观学术年会:聚焦“两个结合”,共筑新时代新闻线 来源:中新网上海